《唐人街探案3》: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结合新探索

时间:2021-02-22 18:00:11阅读:51335
华人侦探唐仁、秦风又一次出发了,这一次,他们去的是东京,在那里有一场凶杀案等待着他们,而真相却出乎意料……《唐人街探案3》接续了前两部《唐人街探案》电影熟悉的元素:异国城市

华人侦探唐仁、秦风(刘昊然 饰)又一次出发了,这一次,他们去的是东京,在那里有一场凶杀案等待着他们,而真相却出乎意料……

唐人街探案3》接续了前两部《唐人街探案》电影熟悉的元素:异国城市、一桩错综复杂的案件、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作品融合喜剧与推理元素,形成符合类型。人物也承接之前的设置:自诩为“神探”的表舅唐仁负责热闹搞笑,高智商少年秦风负责案件真相的寻找。其探案过程也仍旧是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遇到的对手仍旧是深居幕后、思维缜密。这些构成要素,已经经过三部《唐人街探案》电影形成了其特有的叙事范式。也正是具有了这些辨识度清晰、并为观众所接受和期待的叙事范式,《唐人街探案》才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电影内容品牌。

这个内容品牌的建立,一是创作者敏感的把握了近两年电影市场中观众对喜剧和警匪题材作品的偏好,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创作者在自觉坚持品牌的同时,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灵感和元素,使品牌一直处于不断“扬弃”和成长之中。

较前两部《唐人街探案》电影的成功,《唐人街探案3》并没有对之前的成功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在不断丰富叙事内容的基础,不但引入新的元素,以自身的求新求变,使观众不断对新的作品产生期待。

在叙事的丰富性上,《唐人街探案3》打破了原有的仅仅依赖展现案件推理的复杂性来吸引观众的处理方式,而尽可能增加主人公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更多的遭遇自身安全的危机中。秦风在影片的开始,就已经落入到幕后黑手“Q”制造的陷阱中,他每一次“成功的推理”,实际都在一步步走向Q设定的“迷局”中心,以至于他身陷囹圄却不自知。观众伴随秦风向危机的深入,隐约感到了危机的逼近,却准确分析和预判这种危机进一步的发展。这样的情节设计,较前两季《唐人街探案》是一个突破,不但主人公的命运发展更加曲折,而观众也从一个聪明者的看客,转变为关注秦风命运发展的同行者。这个改变,不仅满足了观众与主人公共同完成推理,使观众始终在场,体验到破解了真相所带来的理性快感,增加了使观众产生了比“解谜”乐趣更深入的,对剧中人物命运发展深深关切的共情心理。这一点,使《唐人街探案3》在叙事中潜文本的表现更为丰富,观众的审美愉悦也得到更多维的满足。

而在新元素的引入上,《唐人街探案3》紧扣院线电影目标人群——青年观众,特别是“95后”对日本流行文化的熟悉的观众,明确借鉴了“本格推理”中“密室杀人”这一日本当代流行侦探小说的写作手法来设置案件、推进剧情。同时设定了“杀人者就是被杀者”这一充满悖论的“真相”,即出乎意料,又在理性思索的情理之中。而且,为了解决经典的“本格推理”中过于怪诞、为离奇而离奇的问题,创作者将杀人者的动机归结于战争历史对个人的伤痛记忆,使之具有某种历史和现实关照。让这一新引入的元素发乎于“理”,揭秘于“情”,积淀于“史”,将想象/历史形成相互叠映,让观众在参与揭秘、共情的过程中,感到某种深层次的历史伤痛,以期冲破喜剧/推理复合类型电影的一般性体验,增加了叙事厚重感。

此外,《唐人街探案3》借鉴了流行文化中“cosplay”元素,以及中国经典动画形象“葫芦娃”的形象,使其较为自然的融入到剧情推动中。这样的手段,显然也是为了满足青年观众的青春认同和童年记忆,使艺术元素与观众接受结合了起来,具有明显的市场化诉求。

这种诉求,也体现在《唐人街探案3》对70、80后的观众的关照上。在该片中,日本影坛、剧坛宿将三浦友和铃木保奈美 也作为“怀旧元素”引入,扮演了其中的角色。这两位殿堂级演员的面容上写满了岁月,但是他们的出现,却代表着《血疑》、《东京爱情故事》那些记忆恒长的经典作品,他们所代表的那些纯美的爱情精神,唤醒了诸多中年观众的深层次的美好青春记忆。这一点,显然是《唐人街探案3》为了拓展观众面所采取的明星策略,这与近期一些中国电影中使用早期电影插曲、流行歌曲的“唤醒”策略如出一辙。

无论创作手法上的更新,还是新元素的使用,《唐人街探案3》都在煞费苦心的将艺术与产业需求进行大胆融合,这说明了创作者在追求品牌进步、重视观众需求等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对中国电影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对电影市场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探索,都无疑具有重要的试验和推动作用。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